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广泛,当年那些隐藏真相的保险骗局无法再靠宣传规避真相。不断曝光的具体案例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深感保险产品缺乏真诚,难以取信。这对保险公司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信任危机。
早年,部分保险公司为了销量,常常过分渲染保险产品的保障能力与回报,却省略细小的限定条件。许多年份已久的定期储蓄型保险到期才揭开遮羞布,显示其实际效益低下,罹患严重疾病的受保人难以获得应得赔付,这对积极付费的客户来说,无疑是一次又一次的欺骗。
更有甚者,某些招揽保单的销售人员为求完成目标,制造过多的谎言诱导客户购买不适合自己的产品,给客户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这些年来曝光的个案层出不穷,让公众对保险这个产业失去信任感。同时,人们会通过互联网留意同行之间的消费评价,谨慎考虑是否购买。保险公司忽视客户心理因素,只顾销量,强推不合理产品,也给自己挖了陷阱。这就成为近年保险客户减少的根本原因。
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保险公司应怀着深深的自我反思与真诚,建议着力改进以下方面:
一是产品设计上更加注重实惠性。例如可以考虑降低部分定期保费产品的首期保费,增强活力;将更多资源投入较短期的寿险与健康险等实实在在提供风险覆盖的产品研发。
二是加强信息披露。如明确各产品的保障细则与不涵盖的风险范围,消除客观误导成分。同时建立反馈渠道聆听客户心声。
三是规范销售环节。严格考核销售人员业绩,杜绝以说谎夸大业绩来迎合指标的行为。优先考虑客户实际需求为重,不强加不合理产品。
四是完善理赔流程及时说“对不起”。及时赔付应得的索赔,并及时公开承认与修正不够妥善的环节,以示管理者的诚意与负责任。
只有通过深入反思原因,着力于消费者切身利益,保险公司才可能重新获得更多人的信任。合理产品与诚意服务方可扭转口碑,让客户自愿主动选择购买保险,这也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以上分析了早年部分保险公司产品设计和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使得公众长期形成保险不信任的认识。并据此提出保险公司应全面反思原因,如何矫正错误,以客户利益为重,加强信息披露与理赔效率,以重塑企业形象。
随着社会公众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能够用理性和智慧的态度处理各种经济活动。企业如果只顾一己之租,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客户购买自己不需要的产品,必将得到教训。相比之下,以诚悦待客,真挚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更能获得广大消费者的帮衬与信赖。
对保险公司来说,最好的路就是选择自我反思与改进。传达给消费者的,不仅是保险产品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负责任承诺客户利益的思想与作风。
只有这样,保险这一行业才能健康 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能得以修复与壮大。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应该用更开明进取的态度看待各类金融服务,互相尊重互惠互利,共同铺就一个和谐互信的市场环境。
